政府“无形之手”助力企业纾困

  民航中南局 刘晓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3月8日,全球累计新冠死亡病例已超过600万,确诊病例数超过4.46亿。具体到国家,美国的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最多,累计确诊超7854万例,死亡病例超95万例,分别占全球约17.6%和15.8%。其后是印度和巴西,累计确诊分别超4297万例和2904万例,死亡分别超51万例和65万例,同时,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并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

  作为行业监管部门,如何在复杂的疫情形势之下保持清醒,积极发挥政府“无形之手”的作用,切实为民航企业发展纾困,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当下民航业普遍面临的困境,从政策落实的角度,谈谈当下民航监管部门在疫情之下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好工作,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迫切感,确保精准有序推动民航业全面恢复发展。

  疫情下民航业面临的困境

  相比第一、二产业,民航业作为“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前沿阵地首当其冲。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新冠疫情给航空业带来的影响是系统性的。以中南地区为例,2021年,中南地区全年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22365.0万人,货邮吞吐量535.1万吨,起降架次252.7万架次,较2019年分别下降31.9%、增长13.9%、下降13.9%。从数据来看,旅客吞吐量受疫情冲击较大,侧面反映出了旅客的出行需求被压制,航空公司收益大幅下降。

  目前,民航业面临的困境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市场需求的匮乏。受疫情影响,部分城市仍在执行中高风险地区外来人员隔离14天的规定,民众的出行需求大受压制,民航先后错过了春节、国庆等传统节日的出行旺季,出现了“旺季没旺、淡季更淡”的局面;二是航司现金流面临危机。客流量减少带来的飞机停场、疫情防控导致的航班熔断等都将产生高额的机会成本,航司和机场入不敷出,疫情防控支出压力巨大,经济效益严重下滑;三是民航业为支持国内疫情防控政策所作出的利益让步,包括免费退票、航班熔断、“五个一”政策等,导致航班量大幅减少。民航业受影响的深度和持续性远超预期,行业经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思考与措施

  作为受疫情冲击最大,影响最直接的行业之一,民航业在运行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笔者认为,作为行业监管部门,可以从守住安全底线、推动规划落地、落实纾困政策、发挥监管弹性等四个方面助力航司和机场恢复发展。

  一、守住安全底线,强化安全监管

  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民航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正确处理“四个关系”,统筹抓好航空安全和疫情防控,做到“两手抓、两手硬”,要以“安全隐患零容忍”为总要求,围绕运行、空防、适航、信息等民航安全链条,系统提升理论创新能力、风险防控能力、依法监管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持续提升民航安全总体水平:一方面,要巩固安全根基,深化安全依法治理,持续完善民航安全法规,健全民航安全标准体系,规范团体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基本准则,同时,提升辖区民航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效能,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与安全管理体系有机结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开展基于安全绩效的监管,强化预防和治本;另一方面,清醒认识到当前的疫情形势,结合行业特点和当前任务,增强做好民航疫情防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将疫情防控当做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任务来抓,要认真领会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文件要求和辖区实际情况,重点对有国际航班机场、旅游热点城市机场、重点航司等,通过“四不两直”、视频远端检查、调阅台账等方式,抓牢抓细各项检查任务,做好督导检查工作

  二、落实智慧主线,推动规划落地

  2021年—2025年是我国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国民航提质增效、转段进阶的关键时期。在疫情影响下,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要按照规划编制的工作时间和任务,做好规划任务分解,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各地方政府层面的“十四五”规划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发布的综合交通规划等,不断完善发展规划工作机制,建立年度计划,确保各项规划顺利实施,落地见效。一是要完善宏观治理体系。强化行业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健全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政策为支撑、其他措施相协调的行业宏观治理体系,重视预期管理,完善财经政策的调控机制,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完善民航宏观治理体系数据库,提升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紧密结合中国民航发展实践,以民航经济管理以及与综合交通、区域经济、相关产业协同等领域为重点,系统推进民航发展理论研究;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形成开放、合作、创新的投融资范围,重点支持大型枢纽机场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注意“过紧日子”,在疫情中民航基金减收的背景下,适当减少“锦上添花”的工程,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做好“雪中送炭”的工作,优先审批建设重点机场项目,持续推进重大项目投资建设;三是要构筑坚实有力的战略支撑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形成民航与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支撑民航高质量发展,打造民航核心竞争力。

  三、建立沟通联线,引导政策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航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困难行业的助企纾困工作,积极推进相关扶持政策措施尽快落实落地,保障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国家发改委等14个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就提到了对民航的5项纾困扶持措施,这可谓是民航业的“急救包”和“医疗包”。暂停预交增值税、统筹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对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航司和机场信贷支持等,均是直击民航业市场当下面临的痛点,大大减轻航司经营压力。民航局机关有关部门应协同发力,抓实抓细抓紧抓好民航纾困政策,为民航业全面复苏注入活力。

  四、贴近市场一线,发挥监管弹性

  在疫情之下,民航业经历了疫情反复、经营亏损、安全压力等重重困难,为了帮助民航业尽快恢复,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需要营造出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根据当下的疫情防控政策和形势,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整监管方式和力度,体现行政手段的宽容性和与时俱进:一方面,进一步深化落实放管服政策,减少事前审批程序,降低准入门槛,做好“减法”、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好“加法”、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提高服务效能,做好“乘法”;另一方面,在不违反民航安全运行规定、坚守航空安全底线的前提之下,对于航司和机场由于疫情突发性和偶发性而导致的生产要素“未按计划”配置行为进行“宽大处理”,对行业在疫情之下的运营压力表示理解,科学精准施策,法治与人情并存,让航司和机场有“喘口气”的机会,为其提供良好宽松的营商环境。

  民航监管部门作为行业的引领者,需要时刻把握行业动态,按照“保安全运行、保应急运输、保风险可控、保精细施策”的工作要求,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带来的风险和对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出台完善纾困政策,加强监督,推动落实,提高政治站位,服务企业,服务大局。我相信,在行业和政府部门的协力合作下,民航业的恢复发展指日可待。


附件: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155号(100710)